第(2/3)页 有连山、归藏、周易三部易书,其中连山、归藏已经失传,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。 张百仁也只能看到普通版本的周易。 “吾之根基是《道德经》所衍生出来的太清法,诸般经义,也只能成为我的养分。” 太清法到了今天,已经达到一种瓶颈。 张百仁自认为可以突破太清法,进入他认知上的第二重天。 跨入玄妙之门第二重,看到天外天景色。 但认知障的出现,只能说他参悟诸般经义之道的深入认知,尚且欠缺。 “唯有认知不足,方能找寻道的方向,继续前行。” 肉身法,法术道,此两者都没有任何的问题。 唯独境界认知,知识底蕴的积累,尚且欠缺,需要弥补。 否则,冒然踏入金丹之境,凝聚出独属于自己的大道金丹种子,实力是会往前跨一步,自己也会踏足另一境界,看到另一种天地。 但想要回头看到身后的不足,却变得异常艰难。 修道就像做人一般,明知道自己人生还留下遗憾,但已经没有后悔药弥补过往的遗憾。 时间会遗忘一切,但真义存在缺憾,事实是不会更改。 不知道神游玄妙之门的太虚多久,体内的法力一直都在增长。 丹田内一望无尽的水泽,是法力根源的肆意汪洋。 符源就是悬挂在水泽之上的星辰倒影。 但张百仁明白,自己的根基却是水泽之下,交织着的道与理,那是太清法勾勒而成的道之轨迹,是自己修行根基的苟成基石。 【吾善修太清法,百日筑基极道圆满。】 【玄妙之门神游太虚,太虚星河道之源泉。】 【一朝参悟太虚妙,从此入得大赤天,自号玄门太清徒!!!】 所谓的认知之障,知识之障,如水般流动,化为雾霭,涌入张百仁的体内,形成一道太虚印记,如星河浩荡,流转于水泽之下。 浩浩荡荡,如旋涡卷席万里汪洋水泽,不断地收缩。 不对,不是收缩。 而是冥冥中感知到体内的丹田化作漆黑的太虚,宛若星辰宇宙,映照身体之内,而曾经一眼看不到尽头的水泽肆意成汪洋般的场景,已经消失不见,。 是眼界的提高,一跃而起九重天,以俯瞰姿态内视丹田,却如巴掌般大小。 此番妙境变幻,仿佛身处星空宇宙尽头,看向太阳,猛地发现,视角内的太阳如烧饼般大小。 道知,跃升。 明悟涌上心头,潜意识所提醒的一切,不过是自己认知的提升,再次映照自身残缺,此番所站立之地,已无需苦苦探索,他已身处珠峰,踏足筑基极道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