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百三十四章 故友相见-《家兄朱由校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城内的钟楼古色古香,楼下四周有一些小吃摊,和撑起的油纸大伞,让这里多了一些烟火气。

    这里的人很多,熙熙攘攘,摩肩擦踵,不仅有汉人,还有许许多多的少民。

    尽管他们穿着的服饰不同,但语言却是一致的。

    这是官学扎根云南十几年来的成果,也是“洪建永”三朝五十七年对云南移民五十余万的结果。

    青砖路和水泥路代表着不同的街道,不同的时代。

    当杨涟走到水泥路上的时候,他也就知道自己距离到家不远了。

    四周的建筑开始变得稀少,农田开始出现在杨涟的目光中。

    再往前走,不远处便是他的家,一间三进三出的小院子,花费了杨涟一年的俸禄。

    “回来了!”

    院子的门没有关着,赖于当地的民风淳朴,因此杨涟只是喊了一嗓子,便在门口准备的水盆里洗了把脸,擦了擦后便绕过影壁,准备看看开饭没有。

    只是当他绕过影壁后,他才知道为什么自己妻子让小儿子急忙通知他。

    正厅里,一道熟悉的身影坐着看书,那道身影太过熟悉,似乎每天都在杨涟梦中出现,因此当他真正出现的时候,杨涟甚至怀疑是不是梦?

    他急忙往前走,因此一连碰倒了院内的几张矮凳。

    “回来了?”

    那人抬头,比杨涟记忆中成熟了一些,但不难认出。

    “你怎么来了?”

    杨涟走进会厅,看着坐在主位的朱由检,一时间居然激动的不知道说些什么,只能憋出这么一句。

    “随皇兄南下,看看百姓生活,也顺道来看看你。”

    “你这《手札》倒是写的不错。”

    朱由检晃了晃手上的书本,杨涟闻言看去,这才发现是自己平日里闲暇时所写的手札。

    那上面写的都是杨涟对朝廷下发新政策的见解,不过似乎是得到了教训,杨涟是考究了百姓感受和百姓生活变化才记录下来的。

    里面的记载中,大部分政策推行都是好的,但也有一部分值得诟病,还有一部分过于繁琐重复,百姓理解不了。

    当然,除了针对新政策的记载,里面还有关于百姓困难的记载,比如看病、去官府办事、迁移、收税、吃喝、农业等等方面。

    “我看了,写的不错,回头我让人抄录一份带走,可以供太子监国时作为参考。”

    朱由检认可了杨涟的手札,这比让杨涟带出一班都能考进顺天、应天府学还让杨涟骄傲。

    毕竟朱由检从来未在政治上认可过他,这算是他第一次得到朱由检在政治方面的夸奖。

    “这次来,准备多久?”

    杨涟坐在了朱由检旁边的主位上,他还是将朱由检当做当年的朱由检,这让朱由检比较宽慰。

    “皇兄前往麓川查看移民的生活,需要一个月的时间,我最多也就是待一个月。”

    朱由检解释了时间,杨涟闻言却点头后说道:

    “大理的百姓生活很好,你在这里待一个月只能一无所获。”

    “你需要去的是滇南,那里的少民多过了汉人,治理很不容易。”

    “滇南?”朱由检略微皱眉,杨涟也点头道:

    “孟艮府的百姓至今不过六万,其中有四万是傣民。”

    “由于气候闷热,许多人家移民都不愿意过去,那边自然也就移民甚少,汉化进程太慢。”

    杨涟的话让朱由检点了点头:

    “这些事情,倒是没有人和我说过。”

    “你也是忙人,这些事情都得事无巨细,那恐怕也迟早累死任上。”杨涟不免说起了朱由检。

    能像他这样说朱由检的人不多了,便是杨涟,今年也已经七十岁高龄。

    “就藩一事,确定是明年冬至?”

    杨涟看着朱由检,担心着开口。

    “呵呵……”闻言一笑的朱由检反问:

    “怎么?国贼要走了,你倒开始不舍了?”

    朱由检在调侃杨涟当年说他是取祸之道的话,这让杨涟老脸一红:

    “这话,幸好你没让人记载在历史课本上,不然老夫眼下怕是人人喊打了。”

    “可能是浪子回头呢?”朱由检呵呵一笑,随后看了看四周:

    “看样子你也不准备回湖广老家了。”

    “不回去了,在这里生活挺好的。”

    杨涟摇了摇头,却发现朱由检直勾勾看着他:

    “你要不要和我去齐国?”

    朱由检向杨涟发出了邀请,不过杨涟听到后却连想都没想就摇了摇头:

    “我生是大明的人,死是大明的死人。”

    “若和你去了齐国,纵享富贵,却要背上骂名,我是为何?”

    杨涟很清楚,自己是以清廉直谏出名的,哪怕到了如今还有许多人知道他的事迹。

    他可以做官,但只能做大明的官。

    如果他去了齐国做官,那只能说明大明容不下谏臣,

    这样陷大明于不利的事情,他不会做。

    “况且,我已经一把老骨头,怕是经不起舟车劳顿。”

    杨涟委婉说着,但朱由检已经明白了他的意思,不再强求。

    “既然你那么说,我就不烦你了,至于你说的滇南,我过些日子会去看的。”

    “这几天,我们就如老友叙旧便可。”

    “好好好!”听到朱由检明知被拒绝,却还要和他叙旧几日,杨涟也确定了一件事。

    朱由检还是当初的朱由检,他从来没变过……

    “弟弟这个时候,应该已经和杨涟见上了吧……”

    轰隆前进的火车上,朱由校眺望着车窗外不断倒退的景色,有些恍惚。

    他有些希望杨涟劝朱由检留下,但他也知道,杨涟不可能那么劝。

    “万岁……”

    魏良卿走进了车厢,在走廊上对坐在位置上的朱由校作揖。

    感受到魏良卿到来,朱由校也看着窗外不回头问道:“事情如何?”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