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一旦宫中稍有变故。 桓氏一党就会立刻发动叛乱。 只是就在二人背后沁出冷汗,打湿官袍之时,孝昌帝又一次开口了。 像是看穿了他们的心思。 「王爱卿和孟爱卿不必担心,桓师登作乱,不代表两位也意图造反,与桓相一条心·····.」 孝昌帝扫了一眼王敏、孟度二人,嘴角露出笑容,「桓师登虽独断专行,意图篡位,但其麾下党羽,却不乏忠国之人。」 「若非如此,其家不过乡野之人,何以众贤汇聚其府,为其羽翼、爪牙?」 他简单几句话,就将这场从中枢到地方的叛乱危机,定下了基调,只是桓师登一人意图作乱,与桓氏一党无关。 「倒是聪颖······」 看到这里,徐行微微颔首,心里多了几分对孝昌帝的赞许。 桓师登执政十数年,党羽不可计数,若真的全部清算,恐怕要不了多久,就会举国动乱。 牵一发而动全身。 王朝中后期的弊政就会一一显现而出。 积重难返。 到时即使有他这个修士帮孝昌帝剪除造反势力,恐怕也抵挡不了「徐氏亡国」的大势所趋。 顶多延长社稷几十年。 更何况,他也不可能真的在这一件事上,耗费这么大的心力。 「陛下圣明,我等之所以在桓师登手下做事,是······是相忍为国···· 「倘若桓相叛乱,我等必誓死以报社稷。」 礼部尚书孟度率先开口,跪地对孝昌帝行大礼,说道。接着,次辅王敏也照着礼部尚书孟度的话,说了一遍。「两位爱卿免礼。」 「桓师登失势,朝廷动 乱,还需两位爱卿尽力相帮,首辅之位,按照······次序,该由王爱卿接任·· 孝昌帝笑道。「臣遵旨。」 闻言,次辅王敏顿时喜上眉梢,连忙躬身施礼,回道。 虽然这首辅之位,在他身上很可能之是个过度,但孝昌帝想要培养出适合接任首辅之位的官员,少说也得数年时间。 哪怕是个纸糊阁老······,也是一人之下,万人之上的宰辅! …… …… 问罪,罢官,免职,提拔。 这一套流程,孝昌帝走的很顺,一点也不像是未亲政的皇帝,反倒像是个老油条。 「皇儿,桓相被罢免······」 「是应该的。」 「但能否给个体面,让他辞官回乡,在乡里养老。」 李太后看到桓师登被宦官压下了殿宇,神色一急,偏头看向孝昌帝,眼底透露出了几分的恳求之色。 一旦桓师登被处死。 那么,她这后党还能有几日的威风,就难以知晓了。 「太后,桓相之事,不过是小事,自有三法司会审。」「如今更重要的是我朝国运,奉陵是否迁坟······」 礼部尚书孟度见孝昌帝处境不妙,立即开口,用这个借口堵住了李太后的嘴。 「是极。「国运更重要。」 「皇嫂还是该议此事。 徐氏皇族几人,也开口帮了腔。 后党失势,对他们亦有利,在这一点上,他们和王敏、孟度这两个文官领袖的阵线是一样的。 「贫道时间有限,不会在凡俗久留,还望诸位拿出一个具体的章程,是迁坟还是不迁?」 徐行亦开口助阵道。 桓师登在凤溪国内是权相,但在他眼里,不过是一个随手可灭的凡夫俗子,并不会太过在意。 他自然不想将时间浪费在这些无谓的小事上。 议讨迁坟。 不过是他故意推进的一个「大礼议」之争。 借此从徐氏皇族中,挑选出一批孝心有嘉的皇子皇孙,跟随他一同前往东凰州北荒,另建国度······。 「孝昌帝,虽有明主之相,不过······我要的并不是一个合格的帝王,而是合格的后代子孙······」 「帝王手腕于我不值一提。」 「不知这两难之事,你该会如何选?」 徐行以袖掩面,仰脖喝酒的空档,目光微闪数下,看了一眼坐在龙椅上的孝昌帝和其他的徐氏皇族。 出题之人是他这个太祖。 其他能力,并不重要,重要的就是一个「孝」字。 固然遵「孝」,不见得是真孝顺,但若是连孝章皇后的遗诏都违背了······,就是连一点孝心也无了。 听此。 李太后只得偃旗息鼓,不再复提桓师登之事。 「迁坟一事,几位皇叔以为如何?如何去处置?」 主持大局的权力,由李太后落到了孝昌帝手上,孝昌帝也不客气,稍稍斟酌片刻后,就开口和皇族三王商讨起了这件事。 「不能迁!」 「孝章皇后既留有遗诏,我等擅自迁坟,还算什么龙子龙孙······」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