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49章 李嗣源称帝3-《五代十国往事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4月14日,李嗣源下诏杀孔谦的当天,宣布撤销“内勾司”(亦作“内句司”),这是郭崇韬当初为讨好宦官而设置的官职,主要负责全国财政、粮草等,是个管钱的肥差。

    钱!

    李嗣源对此太敏感了,如此重要的差事,怎能掌握在宦官手里?立即撤销,恢复“三司”(盐铁、户部、度支),指定一名宰相负责,没有中间商赚差价。

    至于宦官,一个字:杀!

    不仅中央的宦官要杀,各地的监军宦官也要杀。李嗣源诏令天下各道、各藩镇:不用审问、不用遣送,把你们的监军宦官就地处斩。

    天下各藩镇当然积极响应。洛阳的数百名宦官在“兴教门兵变”时逃走,有的躲进深山老林,有70多宦官剃发出家,躲进了太原。

    太原马步军指挥官李从温(李嗣源之侄)将这批宦官和尚逮捕,在都亭驿全部诛杀。

    杀宦官,一举多得:回收权力;获得天下人一致好评;节约政府开支。(所以李嗣源不必把全部宦官赶尽杀绝,只需诛杀大多数)

    如同朱温一样,李嗣源通过肉体消灭的手段,再次铲除了宦官毒瘤。

    另外值得一提的还有两位宦官:

    一位是宦官向延嗣,诬杀郭崇韬的主力,后奉李存勖之名,赴长安屠杀王宗衍一家。在杀了王宗衍一家后,听到了洛阳生变的消息,随即逃窜,从此下落不明。

    另一位,就是“一字活千人”的张居翰。张居翰在李存勖时代做着枢密使,但当时郭崇韬权倾朝野,极为强势,张居翰只是郭崇韬的木偶而已。李嗣源进入洛阳后,张居翰主动拜谒,哭泣待罪、乞归田里。李嗣源好言相慰,答应了他的请求。

    久在权力场,虽然自己并未亲身参与,但作为前排吃瓜群众,张居翰便如那江渚上的白发渔樵,惯看秋月春风。眼见他起高楼,眼见他宴宾朋,眼见他楼倒了。张居翰深谙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,明宗来了,庄宗旧臣还能有好下场?

    辞归长安后,张居翰安享了整整两年的幸福安康的晚年生活,天成三年(928)4月,病逝于长安,享年71岁。

    “有仁者之心”的张居翰,也是自唐末以来,唯一一个位居枢密使而得以善终的宦官。

      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