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0章 为什么而读书?-《大隐尘世间》
第(2/3)页
一问得知,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撞死了,她原指望中国巡警局能给她撑腰,狠狠的惩罚这个气焰嚣张的洋鬼子,如此肆无忌惮的在路上横冲直撞。
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鬼子,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,还不停的在这个洋鬼子身边“谄媚求宠”。
四周围观的中国人都紧紧的握着拳头,一副跃跃欲试想要“抱打不平”的样子。
但是,在外国租界地里,谁又敢怎么样,又能够怎么样呢?
唯一能够做到的便是你一言、我一语纷纷规劝那个不幸的妇女,让她节哀顺变,赶紧离开“租界”这个法律规范和行为方式都十分“畸形”的地方。
经此一事总理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“中华不振”的含义。
从租界地回来以后,同学们常常看到经常总理一个人在沉思,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。问他的时候他总是在沉思,也不回答。
直到在一次课上,听了总理的发言才真正解开了这个所有同学心中的谜团。
那天的课恰恰是由学校的魏校长向大家讲授。
兴之所至时,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:“请各位同学认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,大家究竟是为什么而读书呢?”
此问题一出,便得到了同学们的踊跃回答。
“为明理而读书。”
“为做官而读书。”
“为挣钱而读书。”
“为吃饭而读书。”
“为名扬天下而读书。”
“为改善生活而读书。”
“为提高修养,规范德行而读书”……
各类答案五花八门,应有尽有。
魏校长听而不语,只是微笑的看着大家。
机缘巧合,魏校长在班级内扫视之下,无意中注意到了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,没有抢着发言的总理,于是打了个手势,让大家静下来。
接着,故意踱步到总理身前,让年幼的总理来回答这个问题,“来,我请这位同学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。”说的同时,还用手做了一个“请”的手势,将全班的吸引力都集中在总理身上。
总理站了起来,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:
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!”
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!
他从来未曾想过,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,竟有如此抱负和胸怀!
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:“你再说一遍,为什么而读书?”
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!”
总理铿锵有力的话语,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:“好哇!为中华之崛起!有志者当效总理啊!”
是的,少年总理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,中国人要想不受侵华列强欺凌,就要振兴中华。
读书,就要以此为目标!
这里我想说,我不是总理,没有那样的雄心壮志和雄才大略,也没有总理的伟大抱负,更不会奢望成为一代伟人流传千古。但是,我知道,我是母亲的孩子,家里的男子汉,我应当且必须为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撑起一片天空。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