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蒙波两方,在平原上东西方向列阵而战。 亨利二世带着他麾下的士兵,和前来助战的盟军,组成八万多人一字排开的四个军事集团,在平原西面展开作战部署。 最北方左翼为第一军,由波列斯瓦夫率领。 波列斯瓦夫身份是神圣罗马帝国波拉维亚地区的侯爵,为帝国守卫边境,他的实力不容小觑。 第一军阵列分为前后两部分,前方是波列斯瓦夫带来的波拉维亚老兵,后方是大量招募的日耳曼金矿矿工。 中间靠北侧的是第二军,由苏烈斯拉夫率领。 苏烈斯拉夫身份是之前被北路军侵略的克拉科夫大公的儿子。所以见到不远处的北路军,他是复仇心切,跃跃欲试。 第二军阵列从前向后分别部署的是;克拉科夫公国骑兵,克拉科夫步兵和维尔克普军。 紧挨着中间靠南的军阵是第三军,由梅什科率领。 梅什科的身份是亨利二世手下奥普来地区的一名公爵。 第三军阵列左右两部分,分别是他带来的奥普来地方军和由大团长,冯.奥斯特恩亲自率领的条顿骑士团。 最南边是第四军,由西里西亚大公亨利二世亲自率领。 亨利二世带领的是西里西亚的骑兵步兵精锐,以及从法国前来支援的圣殿骑士团。 亨利二世此番军事部署,是此时欧洲地区典型的部署方式,相比于东方军团的布置,看起来还是比较原始的。 他的排兵布阵,是根据联军来源的地区,和指挥官自己带领的军队,有规则地临时拼凑出来的不同作战单位。 且每个军团军队的指挥权,都是根据出身决定的。并不是像蒙古西征军一般,根据自己的能力,以军队中的能力担当的。 对面北路军与他们相反。 是东方典型的集权式统一调配。 主体是一个指挥中枢,其他各级军官根据自己的能力和职位,由这个指挥中枢统一调拨,出现在需要他们出现的所有地方。 两种指挥体系是此时东西方文化差异化的表现。 对于这时期的西方来说,这种各自带领自己麾下部队,和同一地区的士兵,非常有利于放大指挥官个人的勇武,展现个人的魅力。 原因是在他们看来,战斗的荣耀本身与争斗的胜利同样重要。 与此同时,拜答儿合丹带领的北路军,也在东方相对位置布置好了作战阵型。 拜答儿布置了一个蒙古军队常用的阵型。即轻骑兵放在军团的最前方,弓骑兵在中,重骑兵最后的阶梯阵列。其中,各军种,分别以百户为单位依次横向排列。 把军队从中间分成两个大集团,左翼靠南的骑兵由拜答儿指挥,右侧靠北位置的骑兵由王子合丹指挥。 当蒙波双方,都按照自己的作战体系排兵布阵完成后,战斗很快便打响了。 呜呜的号角吹响,战鼓咚咚的鼓点也显得越来越急促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