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421马来半岛,1285年秋-《身为汉人居然要跟着蒙古西征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海啸过后,又是波及北方大部的大规模地震。

    一时间,整个马来半岛宛若被大自然之神遗弃一般,山火,岩浆,地震……

    一个接一个来。

    把东南亚都护府辖区内折腾了个天翻地覆,人仰马翻。

    几年之间,东南都护府在马来半岛修建的公路,桥梁,码头等公共设施,一朝折损大半。

    灾难过后,紧接着面临的便是灾后重建。

    消息传回大明,因为地盘的来得太过容易,故朝廷内许多大臣们纷纷上书皇帝;

    与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,在本就没有多少产出的地方搞什么灾后重建,不如东南都护府再次搬家,且更为划算一些。

    这种说法一度甚嚣尘上!

    甚至因为之前东南半岛的事情,还有人建议直接裁撤东南亚都护府。

    这就有些扯淡了…

    东南亚气候温热,是大明工业橡胶的重要产地,且其地处东南海陆交通咽喉位置,大明要想成为一个海洋大国,在此地没有一块地盘,那是不可想象的!

    把世界上最重要的一条贸易航线置于掌控之外,智者所不为也。

    最终,在章邯以及内阁数次商量后,决定央行特发两亿龙币国债,用以马来半岛地区的灾后重建使用。

    又经过小十年的建设,直到了1280年,马来半岛的东南亚都护府才算从当年的灾难阴影中缓出来。

    由此可见当时灾害之大,之巨。

    大明朝廷这边,除了刚开始央行发行两亿龙币特别国债外,又于1277年、1279年、两次增发重建国债共计3亿龙币。

    一场大灾,5个亿灰飞烟灭!

    相当于大明财政十年的盈余,说其是个大坑,那是一点不为过。

    但相比于中南半岛,与掸族人连年战争那个战争泥潭不同的是,马来半岛经过灾后重建之后,盈余便步步攀升。

    截止1282年,已然财政盈余高达一千五百万龙币。

    其境内的矿山,种植园遍布各地,公路四通八达,确实建设得不错,潜力很大。

    并且,其原先海港被摧毁后,重建了一个更大的,能够驻扎而是多艘军舰和数千艘商船,成为了大明东南亚最重要的海军系带和贸易中转站。

    照理说,如此形式一片大好,在马来半岛修建铁路应当不是什么大问题。

    可别忘了,东南亚这几年,还欠着央行五个亿的贷款,光是利息一年都有五百万。

    等其偿还完本金,就是以目前的增长速度,至少也要二十年时间。

    再加之,马来半岛地处东南亚腹心,海运便利,对铁路需求不大,加之其中心地带都是茂密森林,施工难度极大。

    种种限制,故其也就是在看到澳洲都护府修建铁路之后,想要借机捞点好处。

    本身不需要不说,其也没那个实力。
    第(2/3)页